汉博动态
《法制日报》报道:《为被遗弃子女鉴定亲缘——陈芳速写》
法制日报 电子版图
图为陈芳 法制日报记者 杜萌 摄影 王力
人物档案
陈芳,32岁,浙江汉博司法鉴定中心主检法医师。
个性语言
做出自己人生选择的决定,我不会轻易后悔。
第一印象
天性爱美,开朗活泼,笑靥甜美,内心坚韧。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
中学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讲的这句话,奠定了一个小女生对未来理想的执着追求。
高中毕业,陈芳在妈妈陪伴下,从湖北黄石老家乘火车前往浙江。遥遥900多公里,母女俩买硬座车票熬过19小时,来到小女生憧憬的美丽城市——杭州——步入浙江中医药大学报到。
生命神秘
陈芳出生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山村,自小爱凝视一片绿叶、一朵山花,自打读书知晓有个叫人间天堂的地方,知晓那里有西湖有雷峰塔,便一心想去那里美美地读书。
“我学的是生物科学,很神秘”,陈芳笑得灿烂。
生物科学亦称生命科学,核心课程有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尽管陈芳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潜心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数学、物理学等看似抽象枯燥的学科,但这个要强好胜的小女生始终理想坚定、钟爱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
大学毕业,陈芳屡屡“跳槽”,先进入一家生物研究所做基因检测技术员,随后转入一家司法鉴定所,继而转入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又转身至浙江汉博司法鉴定中心。
“也许我是个劳碌命吧。”
陈芳笑着解释,每每自己动念调换工作,必有来自心底的焦虑,只要内心认可,付出多大辛劳也无怨无悔,最怕“工作时人像废掉一样没有方向”。
回忆在司法鉴定所做亲子鉴定的经历,那是陈芳最“拼”的一段日子:
蚕基因组测序与亲子鉴定在操作仪器上有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本质不同。初入司法鉴定所,陈芳承担了亲子鉴定的创建工作,没有师傅传授,没有专业积累,面对检测台上那部陌生的仪器,她四处请教专家,捧着300多页英文使用说明书,不分昼夜地逐字对应仪器操作译读,终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熟悉了仪器操控。
转入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工作,陈芳在院校特有的学术氛围中完成了中级职称评定。当又一个新的人生机遇呈现眼前时,陈芳没有犹豫,跳槽转入浙江汉博司法鉴定中心从事DNA亲子鉴定工作,并任法医物证室负责人。
神圣工作
DNA亲子鉴定举凡DNA提取、PCR扩增、后PCR反应、毛细管测序仪检测、分析数据,出具报告诸多步骤,其过程单调、繁复、琐碎却又不容一丝马虎。
陈芳不厌不烦,因为她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心灵震撼:
2011年6月,24岁的小伙子江建在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射箭项目夺得金牌。庆功会上,他谈到自己愿意用金牌换回爸爸妈妈,随后在微博上公布“寻亲启事”。
1990年1月12日,未及两岁的江建被遗弃在杭州火车站,这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幼儿身边留有一张字条和一块玉佩,一位老人抱起这个幼儿,将他送到孤儿院……
残运会冠军渴望找到亲生父母经媒体报道后,激起社会关注。不久,一对来自温州的夫妇赶赴杭州,声称他们是江建的亲生父母。2011年10月21日下午,江建与来自温州的夫妇走进陈芳任职的司法鉴定所进行亲子鉴定。
“这个亲子鉴定是我做的”,宣告鉴定结论时,陈芳目睹江建抽泣不停,小伙子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着,亲生父母哽咽无语,一直握住儿子的手不停地抚摸着……
时隔三年,温州女孩陈月静患病寻亲一事经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和《新闻直播间》及各地媒体连续追踪报道,引发社会公众极大关注:
20年前,陈月静被遗弃在温州一户人家的门前,这家人含辛茹苦将她养大。20年后,她经医院确诊身患晚期尿毒症。养母执意要将自己的肾脏捐给女儿,陈月静却说“妈妈对我有养育之恩,这份恩情我已经回报不了,我不会要的。”
2014年3月,陈月静找到亲生母亲的消息经央视新闻节目报道后迅速传开。3月12日上午10点,在鉴定中心门口,陈月静与一名中年妇女走进门内。
在央视现场报道中,身穿白大褂的陈芳在镜头中仅有几秒钟,但陈芳的记忆却永久留存着当时那分分秒秒的情景里:
聆听鉴定结论支持中年女士与陈月静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之后,中年女士颤抖着一把搂过陈月静,二人相拥,痛哭失声。此后,中年女士毫不犹豫地一再说:“我愿意,我愿意给她一个肾!”
陈芳把工作体验和感悟写在纸上,“……这让我懂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司法鉴定人在坚持,更懂得司法鉴定事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