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博动态
今日《法制日报》报道:《拨开伪造签名迷雾——胡祖平速写》
法制日报 电子版图
图为胡祖平 法制日报记者 杜萌 摄影 王力
人物档案
胡祖平,54岁,浙江汉博司法鉴定中心首席顾问、文件检验专家;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
司法鉴定人必须心存善念,敬畏法律,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第一印象
性格豪爽,精力旺盛,目光炯炯,嗓音洪亮。
参军入伍仅半年,18岁的浙江小伙子胡祖平,凭借南京军区文化考试第一名的佳绩,被保荐至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读。学成毕业,他走进安徽合肥一家部队医院任外科医生。
最最记得那次主刀颅脑手术,胡祖平上班伊始即进入手术室,连续十多个小时专注操作,直至子夜时分。手术成功了,但这位年轻的外科医生累得几近晕厥。
医生“涅槃”
人生命运不可预知。
若一直在部队医院做外科医生干到退休,胡祖平的人生轨迹可谓一条直线,不会有多少大小周折。
出于对工作大环境变化及个人准备成婚等等因素的考虑,胡祖平遵从父母意愿,退役回到家乡嵊县。时逢法院系统拓展工作范围,急需寻觅法医人才,这名从安徽返乡的年轻军医似从天而降,成为家乡基层法院可遇不可求的不二人选。
医生与法医都有个“医”字,但专业内容迥然有异。法医勘验伤残、查验非正常死亡尸体,胡祖平曾经的穿白褂坐诊问病、施行手术生涯瞬间成为既往。
接下来的人生动荡更加剧烈——结婚成家、调动工作,胡祖平与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分道扬镳。及至调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之前,有负责人找他谈话,说院里法医人数饱和,问他是否愿意从事文件检验工作。
胡祖平明白,迈进这道命运门槛,将完全割断曾经苦读苦干的专业努力,一切将从头开始。面临没有更多选择余地的他,忍下内心深藏的纠结痛苦,果敢向前。
胡祖平七八岁从师习武,小小年纪闻鸡起舞、抻筋劈腿、站桩蹲步,嫩嫩小手戳细沙、戳粗沙,每每倒立时闭目屏息、睁眼目睹颠倒的视界,令这少年心中泛起新奇的惬意。历经近十年习武不辍,胡祖平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内心积聚起强大的意志力。
胡祖平走进浙江省高院苦学文检技能,赴京参加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办的培训班;一次次远赴辽宁沈阳,参加中国刑警学院举办的培训班;拜杭州“文检师傅”学习,他犹如上紧发条的机器,拿出习武学医的毅力和智慧,开足马力,边干边学。
明鉴真伪
“入门很容易,越做越觉得深奥艰难。”
最初接触文件检验工作,胡祖平以为这不过是通过对比来确定可疑文件的真实性。然而,文件检验是一门技术科学,它需要运用语言学、文字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化学及其他相关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诉讼所涉可疑文书物证展开分析、鉴别。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文检专家在识别笔迹时,能从中析辨出写字人体位、情绪以及健康状态,鉴明写字者独特书写特点和方式,而这些往往成为识别笔迹真伪的关键所在。
浙江一家银行与某人发生金融借款纠纷,遂将对方诉至法庭,案情涉及一份保证函签名。被告拒不承认签名是他本人书写,法院委托两位专家进行鉴定,两位专家认为签名是其本人书写,但复核负责人出于审慎的考虑,启动专家集体复核程序,对笔迹疑点反复勘验。
胡祖平记得,在主持会检过程中,他与多位专家将签名字体置于显微镜下逐字逐笔细究,认定签名“笔迹形快实慢,笔画较多部位存在弯曲抖动的‘毛刺’迹象”,从而明确签名系他人摹仿形成,且摹仿人书写水平极高,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在另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浙江一家法院委托浙江汉博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这时,在浙江省高院从事文检工作二十多年的胡祖平已退休,出任了该司法鉴定中心专家,继续他倾心的文检事业。
案情显示,原告与被告签署了14份借款合同保证书,法院提出的鉴定要求:14份借款合同保证书上的签字是否为同一时间签署,被告在14份借款合同保证书上的印章和印文是否为同一时间盖印?
“这14份检材涉及金额高达700余万元”,胡祖平说,其印章和印文真假直接牵联到借款协议中的约定对被告是否有约束力,更关系到双方是否存在借款关系以及高额利息的约定。
尽管这起鉴定面临检材数量多、被告公司负责人逃逸等困难,但胡祖平带领着专家团队根据笔痕特征检验法及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法,及时给出了鉴定意见,给法院公正审理和判决提供了扎实的科学证据。
明鉴真伪是文检人的任务,文检工作承载了胡祖平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与追求,有人说他是梦想的追求者。
胡祖平说,“其实,我更愿意做梦想的坚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