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汉博官方网站!咨询电话:18958069291

行业信息

互联网大潮惠及法治浙江,法治队伍

发表时间:2014/11/20 8:52:04  来源:浙江法治在线  作者:  浏览量:2693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昨天在千年古镇浙江乌镇拉开了大幕。此刻,当全球的互联网大咖们在静谧的水乡小镇坐而论道,探讨着未来将怎样再一次用互联网颠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时,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我们,正不时刷新着有关乌镇和互联网的信息,期待着互联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点。

在培育了史上最大IPO阿里巴巴,又迎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的浙江,一向以严肃严谨面貌示人的各级政法部门,也在这场互联网风暴中,勇敢地立在了潮头:要潮,他们比谁都潮;要萌,他们比谁都萌;要阳光,他们比谁都阳光;要贴心,他们比谁都贴心!

  

和老百姓的距离从未如此贴近

“亲,神马是‘公诉’你造(知道)吗?”

“亲,想知道反贪干警是如何‘请官员喝咖啡’的吗?”

“反du?是反毒品吗?”……

当你在手机上看到如此“卖萌”的微博、微信,再加上“独家视频+原创漫画”这种足以甩开别家几条街的标签,你的手指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点开它呢?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些内容来自杭州市检察院的官方微博、微信。2012年开通官方微博,今年6月开通官方微信,如今,杭州检察院微博、微信的粉丝已超过5万。

在后台维护杭州检察院官方微信、微博的年轻检察官说,他们之前得到一个令他们辗转反侧、激动难眠的消息:在《南方周末》数据实验室最新发布的《司法微信阅读排行榜》中,“杭州检察”官方微信阅读量位列全国地市级检察院官方微信榜首!而《检察日报》发布的“首期中国法律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也显示,“杭州检察”出品的“小轴说法”———《图说检察官提审》(动漫版)的阅读数达84737人次,位列全国检察机关单篇阅读量第一名!

“检察官,我要举报!”“检察官,我向您咨询个事。”……“杭州检察”微信后台的检察官兼职“小编”说,自从“杭州检察”官方微博、微信开通,经常有网民@他们,有举报职务犯罪的,有法律咨询的,有求助的,还有聊天诉苦的。检察官和老百姓的距离,从未如此贴近。

如何让司法更好地公开?“浙江公安网”、“浙法公开网”、“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各级政法机关门户网站都在为之努力。不过,到如今,这些已不再值得拿来说事。时下最时鲜的“二维码”,已经贴到了司法机关大门口、办案大厅甚至还“走街串巷”地进了社区的宣传栏,无比热情地邀请街坊邻居们都来“扫一扫”。

互联网不仅让司法更阳光,还让司法更公正。2012年6月26日,省高院将司法拍卖搬上了淘宝网,引来全国瞩目。7月9日,宁波北仑法院和鄞州法院各出一辆汽车率先试水“司法网拍”。之后,全省各地法院纷纷触网,拍品从汽车、房产到土地,甚至还有股权,拍卖价格网上可见,公正透明。

打造“微博律师团”,赢得点赞无数

如果说在发出第一条微信、第一条微博前,浙江政法系统的各级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等还满怀忐忑的话,如今,他们已经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得得心应手。

遇到法律问题,身边又没有熟识的法律人士,该怎么办?没关系,只要拿起手机上微博,“@浙江微博律师团”就是你的“专属律师”。在移动数据时代,传统的法律服务也变得充满智慧。

2011年12月1日,由浙江法制报、浙江法治在线全力打造的“浙江微博律师团”正式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上线,搭起了普法宣传互动、法律在线咨询、专家观点评论、律师办案分享的平台。微博背后,是一个由数百名专业律师和法学专家团队组成的“智囊团”。如此强大又贴身的“私人法律顾问”,赢得了点赞无数。

不仅如此,浙江微博律师团还会针对当下的热点法律事件展开迅速“围观”,邀请知名法律专家做出权威解读,给出依法解决的建议,透过法眼看世界,带动全民学法普法;在“3·15”期间,浙江微博律师团多次与新浪、腾讯等联合推出系列“微访谈”,权威曝光房产、汽车、旅游消费等多个方面的“法律陷阱”,深受网友欢迎。

不久前,宁波江北法院巧借微信化解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原告苏某和陈某的半挂车在宁波江北康庄北路相撞,苏某对事故负全责。苏某将保险公司诉至法院,但由于苏某和保险公司的委托代理人都在外地,双方都不愿意赶到江北法院调解。于是,法官以拍照微信“送达”的方式,完成了调解笔录的确认,然后通过司法专递寄送文书。

能不让老百姓跑腿,就不让老百姓跑腿,这已经成了浙江司法机关的一致目标。在台州黄岩区城关经营塑料厂工作的蔡先生,因违法停车接到了交管部门的处罚通知。以前遇到这类事情,他要跑去银行缴纳罚款。但现在,他只要在家登录台州市网上公安局,通过网上银行就可以直接缴纳罚款,“可方便了,3分钟就可搞定”。

诉讼费也可以在网上缴纳,现在,我省一些地方法院已开通在线支付功能,当事人只需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扫一扫”诉讼费交款通知书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查看案件信息、缴纳诉讼费等。

“新三样”和“天眼”,助民警破案如神

一本笔记本一支笔,这曾是全省公安民警办案时最离不开的宝贝,但现在,这样的方式已经彻底OUT了。

现在,全省一线民警都配备了警务通,拿起了无线上网本、信息采集仪、移动警务终端这“新三样”信息装备。不管是外来人口信息采集还是信息核查、执法记录、接警处警,都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掌上办公”,全面提升了公安干警打防管控的整体效能。

在浙江,治安电子监控被老百姓们称为“天眼”。它的存在,让老百姓感觉到了无处不在的安全感。

今年11月初,一连几个晚上,嘉兴南湖区都有单身女子被抢劫。同样也是一连几个晚上,不眠不休的建设派出所民警经过大量监控比对,判断这几起抢劫案件应是同一犯罪团伙所为。警方随即对案发周边进行布控。根据嫌疑人的体貌特征,通过信息排查,便衣民警在对嫌疑人跟踪并秘密蹲点守候后,于11月11日晚11点半,在某小区抓获了这个团伙的7名成员。

这次连续多起抢劫案的侦破,就是一次信息战的胜利:从掌握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到身份核实、落脚点确定,无不体现了互联网的强大功能。

早在2009年,我省的视频监控系统就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异构平台大联网,在全国最早实现全省视频大联网。到去年底,全省政府投资建设的视频摄像点位达17.5万个,社会建设的视频探头达110万个,建立起一张疏而不漏的“天网”。依托它,公安机关在指挥调度、维稳处突、打击犯罪、防控挤压、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除了全省监控视频大联网,如今,全省100%乡镇、街道和85%以上的村、社区,都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全省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一网通”。

有了这个系统,全省近11.7万个网格、34.6万名网格员实现了“移动办公”:巡查时哪里存在安全隐患,哪里有矛盾纠纷苗头,都可以通过手中的上网本实现信息随时上传,问题即时处理。目前,全省已通过该系统录入人员、场所、出租房屋、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信息800余万条,建立各种电子台账36万余件,记录、受理和流转处理各种办事服务事项38万余件。